河北華訊科技有限公司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三年規劃
為切實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推動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充分發揮企業在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和人力資源開發中的重要主體作用,強化產教融合型企業的帶動引領示范作用,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關于印發<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實施辦法(試行)>的通知》(發改社會【2019】590號)和《關于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培育有關工作的通告》(2019年第2號)等文件精神,河北華訊科技有限公司多年來致力于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工作,在工作中勇于創新,積極探索,為社會培養了大量ICT行業優秀人才,并于2022年入選河北省第三批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培育名單。
為把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服務社會作為企業發展進步的核心價值理念之一,將產教融合工作做細做實,現結合企業目前發展現狀制定本規劃。
具體發展目標和實施成果如下:
目錄
一、推薦企業技術骨干到合作院校擔任學徒師傅
(一)建立企業大學
企業大學是由企業出資,以企業高級管理人員、一流的商學院教授及專業培訓師為師資,通過實戰模擬、案例研討、互動教學等實效性教育手段,以培養企業內部中、高級管理人才和企業供銷合作者為目的,滿足人們終身學習需要的一種新型教育、培訓體系,提高員工的綜合素質并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
在建立企業大學方面,我司未來三年的規劃與期望達到的成果如下:
(1) 2023年至2024年
1、成立河北華訊科技有限公司企業大學,并完成企業大學相關組織架構的建立及人員的培訓;
2、建立企業大學后,面向公司員工,舉行不低于10場的培訓,加強企業員工的綜合素質;
(2) 2024年至2025年
1、面向公司內部員工,進行不低于20場的技能培訓或職業素養培訓,加強企業員工的綜合素質;
2、面向合作院校,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行不低于10場的ICT行業動態、職業素養等內容的培訓,進一步增強合作院校學生的核心競爭力;
(3) 2025年至2026年
1、面向公司內部員工,舉行不低于15場的培訓,加強企業員工的綜合素質;
2、面向合作院校,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行不低于10場的ICT行業動態、職業素養等內容的培訓,進一步增強合作院校學生的核心競爭力;
3、聯合行業內知名企業大學,面向社會展開相關培訓;
(二)現代學徒制
現代學徒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于2014年提出的一項旨在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進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機制,創新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學校、企業深度合作,教師、師傅聯合傳授,對學生以技能培養為主的現代人才培養模式,現代學徒制更加注重技能的傳承,由校企共同主導人才培養,設立規范化的企業課程標準、考核方案等,體現了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F代學徒制有利于促進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全過程,實現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針對性。
在未來三年中,我司在現代學徒制方面的規劃與期望達到的成果如下:
(1) 2023年至2024年
1. 申請成為新型學徒制試點單位,并完成公司相關人員培訓;
2. 積極配合并通過教育廳關于我司與中職建立的現代學徒制的驗收;
3. 基于現代學徒制積極探索實訓就業一體化平臺,用于更好的交付現代學徒制任務,和探索新的校企合作模式,形成以人才培養體系標準、教材、實訓平臺、就業平臺等內容為一體的現代學徒制解決方案;
4. 為合作院校提供工程師5-10位,擔任現代學徒制師傅;
(2) 2024年至2025年
1. 為合作院校提供5-10位工程師,擔任現代學徒制師傅;
2. 在本年度新增一所中、高職合作院校,并與之建立現代學徒制關系;
3. 按照政府引導、企業為主、院校參與的原則,采取“企校雙制、工學一體”的模式,由相關院校與企業采取校企雙師帶徒、工學交替培養等模式共同培養學徒。明確培訓目標、培訓內容與期限、質量考核標準等內容,企業委托院校承擔學徒的部分培訓任務。
(3) 2025年至2026年
1. 基于現代學徒制積極組織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師資培訓、技能提升培訓;
2. 為合作院校提供5-10位工程師,擔任現代學徒制師傅;
3. 在本年度新增一所中、高職合作院校,并與之建立現代學徒制關系;
4. 按照政府引導、企業為主、院校參與的原則,采取“企校雙制、工學一體”的模式,由相關院校與企業采取校企雙師帶徒、工學交替培養等模式共同培養學徒。企業與學徒簽訂培養協議,明確培訓目標、培訓內容與期限、質量考核標準等內容,企業委托院校承擔學徒的部分培訓任務。
二、產教融合
產教融合是指職業學校根據所設專業,積極開辦專業產業,把產業與教學密切結合,相互支持,相互促進,把學校辦成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科技服務為一體的產業性經營實體,形成學校與企業渾然一體的辦學模式。產教融合是產業與教育的深度合作,是院校為提高其人才培養質量而與行業企業開展的深度合作。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創新力,并為學生工讀結合、勤工儉學創造條件,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促進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
(一)參與組建行業性或區域性產教融合(職業教育)集團
職業教育集團是職業院校、行業企業等組織為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合作發展而組織的教育團體,是近年來我國加快職業教育辦學機制改革、促進優質資源開放共享的重要模式。
在未來三年中,我司在參與組建行業性或區域性產教融合(職業教育)集團方面的規劃與期望達到的成果如下:
(1) 2023年至2024年
1. 基于職教集團積極組織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師資培訓、技能提升培訓、大賽培訓;
2. 聯合職教集團積極組織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高峰論壇、產教融合研討會;
3. 積極配合新一代信息技術職業教育集團、軟件與服務外包職業教育集團等職教集團組織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等相關活動;
(2) 2024年至2025年
1. 基于職教集團積極組織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師資培訓、技能提升培訓、大賽培訓;
2. 聯合職教集團積極組織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高峰論壇、產教融合研討會;
3. 申請加入河北省現代物流職業教育集團,并積極配合河北省現代物流職業教育集團組織完成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等相關活動;
(3) 2025年至2026年
1. 基于職教集團積極組織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師資培訓、技能提升培訓、大賽培訓;
2. 聯合職教集團積極組織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高峰論壇、產教融合研討會;
3. 積極學習教育部關于組建職業教育集團的相關政策,并積極加入新增職業教育集團,創新校企合作辦學體制、組織各成員單位優質教育資源與行業企業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信息互通、有效實施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迅速提升職業教育的行業服務力;
(二)與合作院校共建產業學院
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不是公司技術和人力技能的簡單相加之和,而是公司將各種資源、資本按照科學的方式組合以最大限度地釋放其能量的能力,具體表現為公司的組織治理能力、業務拓展能力、技術能力、戰略管理能力,以及對組織內部優質資產等協調配置以及對外部知識與技能的借鑒與汲取等方面。產業學院從某種角度說是一個跨界組織,兼有高校優質資源與企業優質資源,其中不但有眾多高端的人力資源、知識資源還有先進的機制資源,這些為產業學院的核心競爭力準備了充足的物質基礎。
產業學院具有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一方面,可以發揮產業學院中企業在實踐育人前瞻性優勢,不至于讓學生學習一些過時的或者面臨淘汰的知識或技能。另一方面,產業學院緊跟國家產業政策和市場供需變化,調配產業學院的資源、確定發展方向,最大限度地發揮產業學院在課程設置、科研項目和社會服務上的關鍵作用。產業學院按照市場經濟狀態下組織機構運行的規律,減小運營成本,減少不必要的行政環節,充分發揮產業學院企業屬性優勢。
在未來三年中,我司在與合作院校共建產業學院方面的規劃與期望達到的成果如下:
(1) 2023年至2024年
1. 建立1-2個產業學院;
2. 建立ICT專業群;
3. 基于專業群打造移動通信、網絡工程等優勢專業;
4. 組建基于招聘、培育員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訂單班,并基于訂單班形成教材2套、相關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班級管理制度1.0版本;
5. 基于專業人才培養方向,積極組織產業學院師生參加ICT相關的各級技能比賽,并努力取得成果;
6. 建立產業學院期望達到的成果為較合作之前,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加強,達到高質量就業;
7. 基于產業學院,積極將企業的產業項目融入合作院校交付實施。實現企業與院校雙方的合作有產、有研、有教、有創收;
8. 基于產業學院積極培育雙師型團隊,計劃增加3-5位工程師為雙師型教師。按照不同專業崗位工程師任職條件和考核標準,提升教師技能操作水平,并注重發揮工程師的示范引領作用,共同建立培訓師資庫,共同開發精品課程、制定培訓標準、組織專業教學、編寫實用教材,逐步建立“雙師型”教師隊伍;
9. 積極開拓第二課堂,探索素質教育新模式,邀請行業內技術、非技術專家擔任產業學院校外導師,不定期舉辦ICT行業大講堂、企業文化宣講不少于5場/年;在校內舉辦各種形式的讀書會、辯論賽、模擬面試等活動,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10. 基于產業學院,為合作院校應屆畢業生提供專業論文題目及畢業設計、畢業論文指導,本科生不少于10人/年,高職生不少于15人/年。
(2) 2024年至2025年
1. 繼續推進產業學院建設;
2. 建立ICT專業群;
3. 基于專業群打造移動通信、網絡工程等優勢專業;
4. 組建基于招聘、培育員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訂單班,并基于訂單班更新教材不少于2套、相關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班級管理制度2.0版本;
5. 基于專業人才培養方向,積極組織產業學院師生參加ICT相關的各級技能比賽,并努力取得成果;
6. 建立產業學院期望達到的成果為較合作之前,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加強,達到高質量就業;
7. 基于產業學院,積極將企業的產業項目融入合作院校交付實施。實現企業與院校雙方的合作有產、有研、有教、有創收;
8. 基于產業學院積極培育雙師型團隊,計劃增加5-10位工程師為雙師型教師。按照不同專業崗位工程師任職條件和考核標準,提升教師技能操作水平,并注重發揮工程師的示范引領作用,共同建立培訓師資庫,共同開發精品課程、制定培訓標準、組織專業教學、編寫實用教材,逐步建立“雙師型”教師隊伍;
9. 積極開拓第二課堂,探索素質教育新模式,邀請行業內技術、非技術專家擔任產業學院校外導師,不定期舉辦ICT行業大講堂、企業文化宣講不少于10場/年;在校內舉辦各種形式的讀書會、辯論賽、模擬面試等活動,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10. 基于產業學院,為合作院校應屆畢業生提供專業論文題目及畢業設計、畢業論文指導,本科生不少于20人/年,高職生不少于25人/年。
(3) 2025年至2026年
1. 持續推進產業學院建設;
2. 建立ICT專業群;
3. 基于專業群打造移動通信、網絡工程等優勢專業;
4. 組建基于招聘、培育員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訂單班,并基于訂單班更新教材不少于4套、相關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班級管理制度3.0版本;
5. 基于專業人才培養方向,積極組織產業學院師生參加ICT相關的各級技能比賽,并努力取得成果;
6. 建立產業學院期望達到的成果為較合作之前,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加強,達到高質量就業;
7. 基于產業學院,積極將企業的產業項目融入合作院校交付實施。實現企業與院校雙方的合作有產、有研、有教、有創收;
8. 基于產業學院積極培育雙師型團隊,計劃每年增加5-10位工程師為雙師型教師。按照不同專業崗位工程師任職條件和考核標準,提升教師技能操作水平,并注重發揮工程師的示范引領作用,共同建立培訓師資庫,共同開發培訓課程、制定培訓標準、組織專業教學、編寫實用教,逐步建立“雙師型”教師隊伍;
9. 積極開拓第二課堂,探索素質教育新模式,邀請行業內技術、非技術專家擔任產業學院校外導師,不定期舉辦ICT行業大講堂、企業文化宣講不少于10場/年;在校內舉辦各種形式的讀書會、辯論賽、模擬面試等活動,提升學生綜合素質;10. 基于產業學院,為合作院校應屆畢業生提供行業論文題目及畢業設計、畢業論文指導,本科生不少于30人/年,高職生不少于50人/年;
(三)教育部協同育人項目
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是國家為了本科人才培養質量,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組織有關企業支持高校共同開展產學合作協同育人的項目。校企協同育人,推進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和發展。
在未來三年中,我司在教育部協同育人項目方面的規劃與期望達到的成果如下:
(1) 2023年至2024年
1. 積極申報教育部協同育人項目,積極為河北省高校申請指標,提升河北高校整體教學能力;
2. 如獲批教育部協同育人項目,則課題指標分配給河北省高校的比例不低于50%;
3. 基于協同育人項目為合作高校提供不低于1萬元/項的專項資金;
4. 基于協同育人項目與合作高校共建校外實習實訓基地;
5. 基于協同育人項目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師資培訓1-2場/年(每場10-20人),提高雙師型教師師資能力;
6. 基于協同育人項目形成新工科、工程專業認證的人才培養教學資源;
(2) 2024年至2025年
1. 積極申報教育部協同育人項目,積極為河北省高校申請指標,提升河北高校整體教學能力;
2. 如獲批教育部協同育人項目,則課題指標分配給河北省高校的比例不低于55%;
3. 基于協同育人項目為合作高校提供不低于1萬元/項的專項資金;
4. 基于協同育人項目與合作高校共建校外實習實訓基地;
5. 基于協同育人項目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師資培訓1-2場/年(每場10-20人),提高雙師型教師師資能力;
6. 基于協同育人項目形成新工科、工程專業認證的人才培養教學資源;
(3) 2025年至2026年
1. 積極申報教育部協同育人項目,積極為河北省高校申請指標,提升河北高校整體教學能力;
2. 如獲批教育部協同育人項目,則課題指標分配給河北省高校的比例不低于60%;
3. 基于協同育人項目為合作高校提供不低于1萬元/項的專項資金;
4. 基于協同育人項目與合作高校共建校外實習實訓基地;
5. 基于協同育人項目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師資培訓1-2場/年(每場10-20人),提高雙師型教師師資能力;
6. 基于協同育人項目形成新工科、工程專業認證的人才培養教學資源;
(四)產教融合實訓基地
建立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在教學目標方面可以培養具有高端技能、較好職業素養的應用型人才。高等職業教育最明顯的特點是具有非常鮮明的教育目標,具有非常強的實踐性和職業性。實訓基地的教學目標在幫助學生培養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與實際工作緊密相結合,突出高職院校的針對性和靈活性。主要功能是為學生提供實踐培訓及實現生產經營活動。學生通過真實的生產過程,真正提高其職業技能,提高職業素養。
在未來三年中,我司在產教融合實訓基地方面的規劃與期望達到的成果如下:
(1) 2023年至2024年
1. 建立5G、物聯網、ICT網絡綜合技術等專業產教融合實訓基地;
2. 積極探索市、省級公共實訓基地建設流程;
3. 協助相關合作單位建立1個市級產教融合實訓基地或1個省級產教融合實訓基地;
4. 完成市或省級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構建新型工單教學案例資源庫;
5. 與合作院校聯合建立基于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的雙師型交付實施團隊;
6. 基于產教融合基地,積極探索管理體系、信息化平臺1.0版本;
7. 積極配合合作院;蛘畽C構的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的建設,以儀器儀表、教材、軟硬件、師資、技術服務等不同形式捐贈教學資源;
8. 積極幫扶合作院校建立完善創新創業學院,本年度提供工程師擔任基地創業導師;
9. 按照“規劃統籌、部門合作、多渠道資源建設、高效共享利用”的原則,切實做好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建設,將產教融合實訓基地作為校企深度合作的一個重要平臺。
(2) 2024年至2025年
1. 建立市級公共實訓基地;
2. 基于產教融合基地,積極探索管理體系、信息化平臺2.0版本;
3. 積極配合合作院;蛘畽C構的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的建設,以儀器儀表、教材、軟硬件、師資、技術服務等不同形式捐贈教學資源;
4. 積極幫扶合作院校建立完善創新創業學院,本年度提供工程師擔任基地創業導師;
5. 按照“規劃統籌、部門合作、多渠道資源建設、高效共享利用”的原則,切實做好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建設,將產教融合實訓基地作為校企深度合作的一個重要平臺。鼓勵組織相關院校與企業共同開發一批覆蓋先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職業技能培訓課程,開發多種形式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建立動態、共享的職業技能培訓資源庫。
(3) 2025年至2026年
1. 建立省級公共實訓基地;
2. 基于產教融合基地,積極探索管理體系、信息化平臺3.0版本;
3. 積極配合合作院;蛘畽C構的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的建設,以儀器儀表、教材、軟硬件、師資、技術服務等不同形式捐贈教學資源;
4. 積極幫扶合作院校建立完善創新創業學院,本年度提供工程師擔任基地創業導師;
5. 按照“規劃統籌、部門合作、多渠道資源建設、高效共享利用”的原則,切實做好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建設,將產教融合實訓基地作為校企深度合作的一個重要平臺。鼓勵組織相關院校與企業共同開發一批覆蓋先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職業技能培訓課程,開發多種形式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建立動態、共享的職業技能培訓資源庫。
三、校企合作
深化改革,加快推進職能轉變,結合職業教育實施1+X證書制度,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是職業技能水平的憑證,是個人職業生涯發展、企業技能人才需求的必要途徑,利用院校職業技能培訓,引進到企業中,為企業在職人員技能提升,自身發展培養出適應市場需求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加快人才供給結構性改革,讓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相吻合。
(一)1+X
1+x證書是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簡稱1+X證書制度),1+X證書制度鼓勵學生在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積極取得多類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拓展就業創業本領,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1”是基礎,“X”是“1”的補充、強化和拓展。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不是兩個并行的證書體系,而是兩種證書的相互銜接和相互融通。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最終是要滿足企業需求和個體就業需求,有利于用人單位對從業者工作任務完成質量的評價,就業者個體的成長。在未來三年中,我司在1+X認證方面的規劃與期望達到的成果如下:
(1) 2023年至2024年
1. 協助至少5個ICT大類1+X評價組織,在河北省進行1+X內容推廣;
2. 組織至少5場線上、線下師資培訓;
3. 完成1+X河北省國培交付至少2場,服務人數至少30人;
4. 協助完成1+X初級、中級至少20場考試;
5. 協助學會、協會等組織完成1+X評價組織申報;
6. 協助至少10所高校完成區域1+X考核站點申報、建設;
7. 協助高校完成學生1+X培訓至少80人;
(2) 2024年至2025年
1. 協助至少10個ICT大類1+X評價組織,在河北省進行1+X內容推廣;
2. 組織至少10場線上、線下師資培訓;
3. 完成1+X河北省國培交付至少2場,服務人數至少50人;
4. 協助完成1+X初級、中級至少20場考試;
5. 協助學會、協會等組織完成1+X評價組織申報;
6. 協助至少10所高校完成區域1+X考核站點申報、建設;
7. 協助高校完成學生1+X培訓至少100人;
(3) 2025年至2026年
1. 協助至少10個ICT大類1+X評價組織,在河北省進行1+X內容推廣;
2. 組織至少15場線上、線下師資培訓;
3. 完成1+X河北省國培交付至少2場,服務人數至少50人;
4. 協助完成1+X初級、中級至少30場考試;
5. 協助學會、協會等組織完成1+X評價組織申報;
6. 協助至少10所高校完成區域1+X考核站點申報、建設;
7. 協助高校完成學生1+X培訓至少100人;
(二)課題聯合申報
與合作院校共同申報課題培養、鍛煉和提升企業科研能力。
在未來三年中,我司在課題聯合申報方面的規劃與期望達到的成果如下:
(1) 2023年至2024年
1. 積極聯合院校申報市級、省級、國家級相關縱向課題;
2. 聯合院校積極申報科技創新獎;
3. 積極擔任合作院校及省市級創業孵化基地創新創業導師,為創業大學生提供聯合科研創新孵化幫扶,申請成為示范型市級或省級或國家級創新創業基地;
4. 積極參與合作院校創新創業大賽;
5. 積極為本科院校聯合申報金課、虛擬仿真基地建設;
6. 積極為本科院校進行雙一流申報及雙一流的落地實施建設;
7. 積極為高職院校進行雙高申請及雙高落地實施建設;
8. 積極為中職院校進行雙優申請及雙優落地實施建設;
9. 積極輔助職業院校進行提質培優行動計劃;
10. 積極探索教學改革新模式,聯合院校申報校級、省級教學成果獎;
(2) 2024年至2025年
1. 積極聯合院校申報市級、省級、國家級相關縱向課題;
2. 積極擔任合作院校及省市級創業孵化基地創新創業導師,為創業大學生提供聯合科研創新孵化幫扶,申請成為示范型市級或省級或國家級創新創業基地;
3. 積極參與合作院校創新創業大賽;
4. 積極為本科院校聯合申報金課、虛擬仿真基地建設;
5. 積極為本科院校進行雙一流申報及雙一流的落地實施建設;
6. 積極為高職院校進行雙高申請及雙高落地實施建設;
7. 積極為中職院校進行雙優申請及雙優落地實施建設;
8. 積極輔助職業院校進行提質培優行動計劃;
9. 積極探索教學改革新模式,聯合院校申報校級、省級教學成果獎;
(3) 2025年至2026年
1. 積極聯合院校申報市級、省級、國家級相關縱向課題;
2. 積極擔任合作院校及省市級創業孵化基地創新創業導師,為創業大學生提供聯合科研創新孵化幫扶,申請成為示范型市級或省級或國家級創新創業基地;
3. 積極參與合作院校創新創業大賽;
4. 積極為本科院校聯合申報金課、虛擬仿真基地建設;
5. 積極為本科院校進行雙一流申報及雙一流的落地實施建設;
6. 積極為高職院校進行雙高申請及雙高落地實施建設;
7. 積極為中職院校進行雙優申請及雙優落地實施建設;
8. 積極輔助職業院校進行提質培優行動計劃;
9. 積極探索教學改革新模式,聯合院校申報校級、省級教學成果獎;
10. 聯合合作院校申報國家級課題1項;
(三)與合作職業院校共享的知識產權證明
與合作院校共同申報課題培養、鍛煉和提升企業科研能力。
在未來三年中,我司在與合作職業院校共享的知識產權證明方面的規劃與期望達到的成果如下:
(1) 2023年至2024年
1. 與合作院校共同研發并申報實用新型專利1個;
2. 與合作院校共同開發并申報軟件著作權1個;
(2) 2024年至2025年
1. 與合作院校共同研發并申報實用新型專利1個;
2. 與合作院校共同開發并申報軟件著作權3個;
(3) 2025年至2026年
1. 與合作院校共同研發并申報實用新型專利1個;
2. 與合作院校共同開發并申報軟件著作權5個;
四、推動學生到試點企業實習實訓制度化、規范化
實習是指學生在校期間,到單位的具體崗位上參與實踐工作的過程,其針對的是在校學生。實習有驗證學生的職業抉擇,了解目標工作內容,找到自身職業的差距的作用。實習實訓可以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將學習的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當中,反過來檢驗書本上理論的正確性。將學生的理論知識與實踐融合,進一步鞏固、深化已經學過的理論知識,提高綜合運用所學過的知識,并且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強對市場營銷過程的認識。
(一)推動學生實習實訓
實習實訓可以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將學習的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當中,反過來檢驗書本上理論的正確性。將學生的理論知識與實踐融合,進一步鞏固、深化已經學過的理論知識,提高綜合運用所學過的知識,并且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強對市場營銷過程的認識。更廣泛的直接接觸社會,了解社會需要,加深對社會的認識,增強對社會的適應性,將學生融合到社會中去,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縮短學生從一名大學生到一名工作人員之間的思想與業務距離。為以后進一步走向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了解公司部門的構成和職能,整個工作流程,從而確立學生在公司里最擅長的工作崗位。為學生未來的職業生涯規劃起到關鍵的指導作用。
在未來三年中,我司在推動學生實習實訓方面的規劃與期望達到的成果如下:
(1) 2023年至2024年
1. 本年度為合作院校提供至少100個實習實訓崗位;
2. 本年度為合作院校提供寒暑假兼職崗位至少100個;
3. 吸收高等院校應屆畢業生為正式員工;
4. 為貧困學生優先提供就業崗位;
(2) 2024年至2025年
1. 本年度為合作院校提供至少150個實習實訓崗位;
2. 本年度為合作院校提供寒暑假兼職崗位至少100個;
3. 吸收高等院校應屆畢業生為正式員工;
4. 為貧困學生優先提供就業崗位;
(3) 2025年至2026年
1. 本年度為合作院校提供至少200個實習實訓崗位;
2. 本年度為合作院校提供寒暑假兼職崗位至少150個;
3. 吸收高等院校應屆畢業生為正式員工;
4. 為貧困學生優先提供就業崗位;
在今后的工作中,公司將更加深化校企合作,適應新一輪科技和產業變革。發揮企業技術優勢,整合企業優質資源,實現合作共贏,在新工科新職教高水平專業建設、教學內容和課程建設、高水平雙師隊伍建設、高水平實訓基地建設、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等方面實現深度合作,促進產業新技術、新標準、新規范及時融入教學,深化人才培養改革,促進高校及職業院校在人才培養方面和產業需求的緊密對接。同時提升企業美譽度,解決企業自身及相關用人需求,推廣先進企業標準和企業文化,為產業升級儲備人才,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積極探索校企命運共同體新模式。
-
上一條:網絡工程師的天花板
下一條:沒有了